中新网长春10月17日电 (记者 郭佳)中国农业大省吉林正在加快发展玉米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,应对干旱、盐碱化等制约粮食生产的挑战,推动该省西部平原向高效、节水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转型。
吉林省农业科学院(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)专家17日在长春接受媒体采访。今年,在吉林迁安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区,水肥结合种植玉米取得了惊人的成效。多点测产结果显示,弱盐碱土玉米平均产量达到906公斤,比常规栽培增产约35.4%。n;中度盐碱地玉米平均单产825公斤,增产30%以上。
该技术通过同步控制灌溉和施肥,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精准供给,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节水效率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(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)研究员刘惠涛表示,在半干旱地区应用玉米水肥一体化生产高效双技术后,每亩地可节水30吨左右,人工成本可节省20元,正在兴起的费雷泽 效率提高了30%,相当于生产1公斤玉米少用30%的肥料。
吉林省迁安市玉米收获现场。 (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供图)
到2024年,玉米播种面积吉林省水肥综合利用面积将达到735万公顷,预计今年将突破1000万公顷。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计划到2026年再推广1000万公顷,使全省应用该技术的总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以上。此后,粮食产量可能增加约 80 亿公斤。
该技术除了提高产量外,对改善土壤结构、增强耕地地力也有积极作用。试点部分粮食耕层厚度增加至30厘米,土壤肥力水平提高0.5级,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。
吉林省农科院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该技术将在吉林、内蒙古、新吉等地累计推广5253万公顷。等地区,带动农民增收142.6亿元。
刘惠涛认为,这一创新倡议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、保障粮食安全、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探索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,吉林乃至华北地区干旱盐碱地区将加速从“靠天吃饭”向“科技增粮”转变。 (超过)
国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联系?
中新网评论:没有干扰“野孩子”事件的调查吗?
新篇《黄河大合唱》文化旅游:文明与生态的协奏曲
黄金价格上涨,金条可以流动吗?您需要了解的本次购买规则 →
婴幼儿食品通胀国家标准发布:绝育鼠e不应小于99.9%
乌镇戏剧节喜迎“岁月” 25场中外开幕
去那吧!这座城市如何为红色文化带来新的活力?
准备剧本、上演视频……网警公布打击网络谣言常见案例
陈奕迅的焦虑症尚未痊愈:发作时心脏失控,还在吃药。
探访中国“人造太阳”:聚变能源研发
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未来的疾病吗?
健身仰戈很受欢迎。其中包含哪些科学概念?
真正的营养还是智商税? 30种鸡蛋的“开蛋测试”来了
95万买个“学术”?警惕“校帽”沦为商品
业主私自挖掘地下室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,该承担什么责任?
新增黄金资源量突破40吨!我国发现大型金矿秋天是光子嫩肤的黄金季节吗?不信!帕菲尔事故频发
全国长裤预警地图已经出现。十多个省份急需长裤保护身体。
校园风采
>校区风采 吉林推广节水技术 玉米变旱地高产
2025-10-18
